哮喘是一種常見呼吸道疾病,據WHO估計,全球有超過3.39億人患有哮喘,2016年全球有417,918人死於哮喘。哮喘因年齡、經濟水平、所處地域、對疾病的認知水平及疾病本身特征等不同,哮喘患者診斷及管理上均存在明顯的不同。因此,如何讓每一位哮喘患者能夠早期診斷並接受規範的哮喘管理是一個具有挑戰性的問題。
正確認識哮喘 實現哮喘早期診斷
哮喘的發病原因包括內在的遺傳因素和外在的環境因素。具有特應性體質的患者或一級親屬患有過敏性疾病,包括蕁麻疹、過敏性鼻炎及濕疹等,他們患過敏性哮喘的機會增高。哮喘患者臨床表現具有明顯的家族聚集性特點,但並不是所有具有特應性體質的人都會患哮喘。
哮喘與氣管炎、支氣管炎以及肺炎不同,哮喘的氣道炎症是長期存在的,而病毒感染、環境中過敏原、天氣變化或化學物質吸入等可引起氣道炎症加重及氣道高反應性發生,病人往往因喘息症狀加重才就診;後者一般是病毒或細菌感染引起,多在1-3周自行或經治療後緩解。
臨床上觀察到很多患者反複咳嗽、喘息幾十年,因不是特別重視,平常症狀不重,自己在藥店買點藥治療後症狀緩解,偶然一次到醫院正規診療才確診哮喘,而這正是哮喘難以早期診斷的重要原因。從疾病的發病原理來講,哮喘患者氣道大部分時候是通暢的,隻是在過敏原、冷空氣等環境刺激下出現氣道的收縮、變窄,患者才會出現呼吸道症狀。如進行肺功能檢查可以發現,患者存在阻塞性通氣功能障礙,吸入支氣管擴張藥物後這種阻塞可以明顯改善,臨床上也稱為“可逆試驗陽性”。南方醫科大學南方醫院呼吸內科趙海金主任醫師建議,患者如出現反複的咳嗽、咳痰、胸悶及氣喘等症狀,需及時到正規醫院就診並行肺功能等檢查,以便更早地診斷哮喘。
激素並不可怕 可怕的是不規範用藥
哮喘發病的本質是慢性氣道炎症,更多表現為嗜酸粒細胞性或過敏性氣道炎症。吸入激素是控製哮喘氣道炎症最有效,也是臨床上最常用的藥物,吸入激素一般不會帶來明顯的副作用,可是還有相當比例的患者“談激素色變”,很多患者僅在症狀加重這段時間短期使用,好轉後便有意無意地忘記用藥,未能堅持抗炎治療。
實際上患者不用特別擔心,吸入激素不同於全身使用激素(口服或靜脈用藥),用法得當情況下很少出現激素相關副作用;而全身使用激素多在哮喘急性加重或重症哮喘時使用,臨床需注意盡量減少或避免長時間使用。吸入激素多與長效β2受體激動劑(LABA)聯合作用,常用的包括布地奈德/福莫特羅(信必可),沙美特羅/氟替卡鬆(舒利迭)以及倍氯米鬆/福莫特羅(啟爾暢),根據病情選擇不同的劑量或劑型。吸入激素可有效控製氣道炎症、降低氣道高反應性以及減輕哮喘症狀。一旦明確診斷哮喘,患者需規範使用並定期評估。據南方醫院一項研究顯示,哮喘患者未規範用藥或治療依從性差是出現重度哮喘發作的主要危險因素之一。因此吸入激素並不可怕,臨床更應規範哮喘的長期管理,以改善哮喘的不良預後。
重症哮喘或難治性哮喘患者 需找專科醫生就診
哮喘患者中有5-10%被診斷為“難治性哮喘”或稱為“不好對付的哮喘”,這些患者往往已經接受規範的吸入治療3個月以上,目前仍然有症狀或控製不佳。對這類患者,首先盡量尋找哮喘未控製的原因,比如患者是否同時合並有過敏性鼻炎、鼻竇炎、肥胖、胃食管返流、肥胖、焦慮、支氣管擴張以及慢阻肺等疾病,如有這些合並症,需同時治療;在此基礎上考慮根據哮喘的臨床表型來選擇治療方案,比如區分過敏性或非過敏性、T2高或T2低等。這些分型的目的是便於醫生根據疾病不同病理生理類型選擇最佳的治療辦法。
南方醫院蔡紹曦主任提醒:近年來也出現了一些新的哮喘治療策略,如ICS/LABA/LAMA三聯製劑,如糠酸氟替卡鬆-烏美溴銨-維蘭特羅幹粉劑,布地耐德-福莫特羅-格隆溴銨氣霧劑,倍氯米鬆-福莫特羅-格隆溴銨氣霧劑等,可作為重症哮喘患者用藥的選擇。近年生物靶向藥物亦逐漸走入臨床,如針對中重度過敏性哮喘的抗lgE抗體(奧馬珠單抗),南方醫院的研究及臨床實踐顯示臨床有效率超過80%。其他針對嗜酸粒細胞重症哮喘治療的還有美泊利單抗及度普利尤單抗等,臨床療效亦肯定。蔡紹曦主任建議重症哮喘患者要對自己疾病治療有信心,可以通過積極聯係正規醫院哮喘專科或專家進行評估,以確定是否為真正的難治性哮喘(或稱重症哮喘),並在專科醫生指導下製訂個體化治療方案。